[华说|博物致知]传统的未来—巴黎圣母院

华说 | 一个有深度、有温度的HR原创平台

源起

      刚刚过去的5月18日是由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发起并创立的博物馆日,今年博物馆日的主题是“传统的未来”,强调博物馆作为社区、社群、社会活跃参与者的角色定位[1]。这让我想起今年4月巴黎圣母院不幸遭遇火灾,唤起了很多人对于文物保护以及文化传承的关注。本期博物致知让我们走进巴黎圣母院。

博物看点

      巴黎圣母院大教堂(Cathédrale Notre Dame de Paris)是一座位于塞纳河畔、法国巴黎市中心、西堤岛上的哥特式基督教教堂建筑,始建于1163年,是天主教巴黎总教区的主教座堂。圣母院的法文原名“Notre Dame”原意“我们的女士”,这位女士不是指别人,正是意指耶稣的母亲圣母玛利亚。[2]


     之所以出名,第一由于它是非常有代表性的“高”且“直”的哥特式建筑;第二它见证了法国各种荣耀时刻(恩典仪式、婚礼、加冕、受洗、葬礼),比如拿破仑登基加冕、戴高乐将军国葬;第三是雨果创作了《巴黎圣母院》小说,其中的诗意描绘让更多人从新的角度认识这座建筑并且开始着手翻修工程


     

      重建前的巴黎圣母院可以分成三个部分:主教堂、塔楼和地下墓室。


      主教堂中最著名的是“玫瑰花窗”,其色彩之绚烂、玻璃镶嵌之细密,给人一种似乎一颗灿烂星星在闪烁的印象,它把五彩斑斓的光线射向室内的每一个角落。[2]


      塔楼可以登高望远,其中最著名的钟是在《巴黎圣母院》一书中,卡西莫多敲打的那口大钟;最著名的雕像叫思提志(stryge),它像一个守护神,站在塔楼望着宁静的巴黎。


守望

我与TA的故事

      

      2014年,把法国作为蜜月旅行的我们,将巴黎圣母院作为我们的巴黎第一站。这主要源于对《巴黎圣母院》小说的喜爱和对这座建筑的好奇,到底是什么样的建筑能让雨果写出爱与美的华章。


      事实证明不管是教堂还是塔楼的参观,玻璃花窗的雕刻、雕塑的肃穆和凝重、教徒们的虔诚、久经沧桑的塔楼和塔尖等等,不管是建筑还是背后的气息都让人印象深刻。


      然而,今年4月的火灾非常让人痛心,巴黎圣母院目前也处于无限期关闭状态。但不幸中的万幸,坍塌尖塔周围铜像早被转移,巴黎圣母院的主体结构得以保存,最重要的文物——耶稣受难荆棘冠(Couronne d'epine)已经被成功抢救。[3]从最新的捐献和救助信息看,社会各界已经筹措了近10亿欧元的善款。


      建筑非永恒,相信巴黎圣母院经过多次修复一定会刻上每个时代的印记。这个过程中,基于建筑呈现的文学宝藏、在救助过程中人们对文化的热爱、人们不拘泥传统面向未来的心态,将永远留存。期待重建后的巴黎圣母院!

      人、艺术家、个人在这些大建筑物上并没有留下自己的姓名,而人类的智慧却在那里凝聚,集中起来。时间是建筑师,人是泥瓦匠。


——维克多·雨果《巴黎圣母院》

展馆贴士

官方网址:https://www.notredamedeparis.fr/en/

官方捐献&救助网址:https://don.fondationnotredame.fr/us

如何到达:地铁Saint-Michel - Notre-Dame站

参考内容

[1]新华网,链接http://www.xinhuanet.com/fortune/2019-05/17/c_1124509209.htm?baike

[2]百度百科,链接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7%B4%E9%BB%8E%E5%9C%A3%E6%AF%8D%E9%99%A2/5586?fr=aladdin#6

[3]百度网站,链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30954964534945532&wfr=spider&for=pc

 

本文大多数配图为自拍,少量配图参考官网和百度文库。

往期内容

[华说|博物致知]我国红色文化聚集地—军事博物馆

[华说|博物致知] 中而新,苏而新—苏州博物馆

[华说|博物致知]欧洲文化瑰宝—卢浮宫

【博物致知】回归本心的五台山古佛禅寺

[博物致知]殿堂级的国家博物馆

长按指纹

一键关注华说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